文交所交易额暴增566%达220亿元,谁在靠文旅大数据发财?
近日,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(简称“文交所”)公布,其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线上平台2025年新增交易额突破220亿元,同比激增566%。这一数额在业内引发大量关注:交易主体构成如何?交易标的呈现哪些特征?文旅大数据产品交易是否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?
文旅新风口已至 如何入局?
据了解,文交所平台短期内爆发如此巨大的交易额,主要有两方面原因,一是市场需求爆发——文化消费升级推动“数实结合”产品(如IP联名黄金)需求激增;二是文交所从“专网交易”转向“互联网融通交易”,通过降低参与门槛,吸引了不少中小文化企业和个人创作者入驻。随着文化IP的版权释放,包括品牌商、文化开发方、地方政府在内的多个主体开始寻求合作,刺激了交易升级。
从实践案例看,数据资产持有方通过交易实现价值变现的同时,买方也获得了商业开发的新机遇,众多品牌方通过购买IP实现联名,有效提高了产品销量。这其中,率先完成数据资产化的主体,吃到了第一波红利,毕竟完成数据资产化,才是踏入交易所大门的第一步。
实际上,随着文旅市场的复苏,文旅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激增,数据资产化正成为文旅运营主体加速发展的必经之路。
完成数据资产化 在风口“飞起来”
据了解,目前全国范围内包括故宫博物馆、敦煌石窟、贵州万峰林、江苏大纵湖等著名景点,都已完成了数据资产化,无数文旅IP登记后得以上架交易,背后大量的运营主体在其中受益。
如贵州万峰林景区,通过数据宝构建的“入表确权-产品开发-场景流通-资本对接”完整闭环体系,在成功入选国家级5A级景区的同时,还获得超千万元级融资授信,并实现了景区商户金融信贷产品的开发,为景区商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。不仅完成了应用场景全赋能、入表流程全闭环,还为文旅数据资产化运营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。
无独有偶,江苏大纵湖也完成了数据资产入表落地,在数据宝的助力下,其通过完成数据资产登记,入表资产价值超千万元,成功获得500万元的授信贷款。同时,依托数据宝为其开发的“全链路游客行为分析”和“精准营销”两大应用模块,景区可通过动态定价模型使酒店收益提升8-12%,预测景区二次消费占比可从20%提升至35%,形成订阅、API调用、收益分成等多元盈利模式。
实际上,除了为文旅运营主体提高收益,数据资产化还是打破信息孤岛、实现景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步骤,可以高效解决文旅行业数据应用“统不进去、用不起来、难辨真伪”的难点。
要追求收益 更要破解文旅痛点
众所周知,文旅行业市场规模尤其庞大。文旅部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出游人次达3.14亿,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.69亿元。但文旅发展却尤为滞后,甚至难以承接住巨大的流量。
比如五一期间,张家界等传统景区暴露出客流管控、数据延迟等问题,服务跟不上消费,直接凸显了数字化转型的迫切性。国家文旅部专项检查显示,尽管我国4A级以上景区智慧系统覆盖率已超70%,但实际应用效果参差不齐,部分5A级景区的实时客流监测存在数据延迟、系统孤岛等问题。
专家提到,整合票务系统、监控设备与移动端数据的全域感知网络,是破解拥堵难题、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。而要整合全域数据、破解数据孤岛难题,运营主体完成数据资产化便是最优解。
以前文提到的万峰林、大纵湖等景区为例,得益于数据宝的服务,无论在低谷期或高峰期,各景区不仅能节能运营,还能通过数据优化营销,在确保收益的同时保障服务质量。目前,数据宝已成功实现数据资产化全国60%以上区域覆盖,85%以上行业领域覆盖,其中在文旅领域更是得到行业头部主体的信任——今年得到了南京文投的战略投资,并共同成立了南京文化大数据公司,双方将重点打造文旅数据资产运营平台,打通文旅产业链的数据壁垒,加速跨区域文旅数据流通,为地方政府、文旅企业提供精准的数据决策支持,助力全国文旅数字化转型。
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浪潮下,高质量文旅发展亟需服务升级与数据赋能。面对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,文旅运营主体必须加速推进数据资产化进程——这既是提升游客服务体验的核心支撑,更是激活数据要素价值、实现产业增值的必由之路。
作为国家级数据资产化服务标杆企业,数据宝已构建成熟的数据治理与价值转化体系,并在智慧景区建设、游客行为分析、文化资源数字化、数据资源资产化等方面形成多个可复制的行业解决方案。未来,数据宝将为全国更多地方文旅赋能,打造“入表确权-产品开发-场景流通-资本对接”的完整闭环。